瞄准新材料 储备新动能
2019-09-03 09:19:28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以“四新”促“四化”,确定了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着力增加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昨日,参加本届新材料技术论坛的各位院士纷纷立足各自领域,为淄博相关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支招把脉。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

  企业转型需要技术支撑和创新发展


  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蒋士成,长期从事化工、化纤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管理工作。记者采访时,他笑称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来到淄博。“新材料论坛我年年都来,年年都有变化,这让人觉得欣喜。”蒋院士告诉记者,淄博对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年都会有大批科研单位、院校和企业在一起展示、交流、洽谈,而且不断有新的合作项目诞生。

  “现在很多科研成果必须要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大家沟通交流成功转化,这才是最重要的。新材料技术论坛这样的平台对成果转化会有一个促进作用。”蒋院士告诉记者,过去都是传统产业,靠规模和量取胜,现在看来要转型,要从数量型、规模型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这就更需要技术支撑,需要创新发展。“我看到淄博这边的转型很快,而且年年都有进步。”

  蒋院士的研究领域在淄博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纺织类行业,这也是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纺织新材料不仅是解决穿衣问题,和以前相比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要穿暖,而且要穿好,讲究功能性、舒适性,老百姓要求也不一样了。“其实高性能的碳纤维可以广泛应用到很多方面,可以用在风电上,这是一个领域,下一步,新能源汽车要减轻重量,最好的材料还是碳纤维。这样不仅能节能降耗,安全性也好。今后纺织化纤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市场。”

  蒋院士说,淄博的纺织行业也是传统产业,做得很好,像鲁泰。但纺织化纤还有很多可开发的余地,希望淄博的企业家们能看到高性能纤维领域的未来前景,提前筹划、抓住时机。

  (文/记者赵晓雯 图/记者孟书祥)

  日本工程院院士吴智深

  着眼盘活存量寻找新的增长点


  吴智深,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18年当选为日本工程院院士。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结构及防灾减灾工程、工程力学、智能工程等,并在以上各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吴院士此次带来的是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听上去似乎和生活离得很远,但他告诉记者,纤维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等纤维,具有重量轻、耐腐蚀的特点,很广泛地应用于土建、交通、航空等领域,“玄武岩纤维是一种介于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之间的高性能新材料。在一些领域可以代替碳纤维,各项性能又优于玻璃纤维。未来可替代高强度钢筋、钢丝、钢板、铝合金材料、不锈钢等,市场前景广阔。”吴院士表示,除此之外,物理过程决定玄武岩纤维生产零污染,1公斤石头几乎可拉出1公斤纤维,产生的废料也近乎为零。

  在简短的采访过程中,吴院士竖起大拇指告诉记者,新材料技术论坛坚持了十八年,为淄博这座城市引进了更多的先进科技成果,实属难得。淄博的转型发展还是要着眼盘活存量,寻找新的增长点。淄博市玄武岩存量丰富,适合玄武岩纤维生产,期待着未来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与淄博的企业有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记者孟书祥)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庄庆发

  为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定制方案”


  垃圾处理是民生大事,近年来国家积极号召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对垃圾无害化处理提出更高要求,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庄庆发和他带领的团队就为废弃生物质的完全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新材料技术论坛,庄庆发院士与淄博合作的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区落地,双方共建的山东普优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6月底注册,目前4000平米的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1月交付使用。据了解,这是庄庆发院士在淄博投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该研究方向在全国的第一个项目。

  “选择淄博,是因为淄博有工业基础、有工业人才、有扶持政策,有利于项目尽快产业化。这个项目既能推动淄博的新旧动能转换,又能推进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庄庆发告诉记者,中国废弃生物质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目前正在推进的垃圾分类至少需要20年的过渡期。“这期间我们的技术可以为垃圾处理提供分类和回收利用两套解决方案,而20年以后,垃圾分类成为习惯后,我们重点解决回收利用。”

  据了解,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通过研发一系列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智能设备,实现废弃生物质的完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应用。“我们研发的智能设备处置系统是模块化设计,可满足不同废弃物类型及处置量的要求。比如垃圾裂解单元可以将不可降解废弃物如塑料袋等高效分解后作为能源利用。”庄庆发院士说,这项技术为垃圾处理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个性化定制方案,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将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能源发电厂、养殖场及农场、生物质废弃物等领域。

  (记者沙红翠)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

  生物质能研发转化需要融合创新


  30多年一直沉浸在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领域,我国林产化工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潜心于农林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炭材料和生物燃料等高值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15个省和自治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再次来到淄博,在本届新材料技术论坛期间,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农业废弃物、树木及其残体、动物粪便,这些看似不起眼且难以处理的东西,却是生物质能的重要来源。”蒋剑春院士告诉记者,“我们团队和山东理工大学在生物质利用研发方面一直在合作,比如利用农业秸秆做炭和活性炭,以生物质作为原料经过能量转换制造氢燃料,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和林业采伐加工剩余物就达10亿多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高技术手段,加工制造性能优异、附加值高的新材料也是生物质能的研究方向之一。蒋剑春院士表示,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物理、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实现学科融合创新,更快地将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等都是未来生物质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记者张谦谦)  

        责任编辑 刘洋
点击排行
  • 聚焦
  • 时政
  • 国内
  • 国际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 05024485 号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