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
不觉时光易,榆钱满枝头。
提起榆钱,让人想到的不仅是“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可否”的诗意,更是记忆中那盘榆钱素的味道。这些味道,承载着我童年、少年的美好时光,蕴含着我深深眷恋的家乡情怀。
我的家乡坐落在临淄渑水河畔,村子不大,但古朴美丽。房前屋后栽满了杨、柳、槐、榆等各种树木,这些大大小小的杂树不仅为人们遮荫纳凉,还能给人们提供充饥果腹的食物。
草长莺飞的春天,带上母亲和小孙女,拿上工具,寻半亩良田、一间小院相聚。母亲坐着马扎,晒着太阳,拿着手锄挖着荠菜。小孙女也学着太姥姥的样子,拿个铲子,刨土玩乐。爱人用竹竿绑上铁钩,摘了杨花和榆钱。我把荠菜、杨花、榆钱等乡野小菜稍稍加工,中午的饭桌上便多了一盘荠菜炒蛋、一盘蒜蓉拌杨花和一盘油煎榆钱素。
荠菜炒蛋是春之美味,鲜香可口自不必说。至于杨花,说实话,这个菜味道真不好吃,蒜蓉辛辣,杨花苦涩,一般都是大人吃几口,尝个新鲜,小孩基本都不爱吃。
至于榆钱,大家都非常熟悉。它是榆树的翅果,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因其谐音“余钱”,被赋予了吉祥富足的寓意。榆钱素是当地人对榆钱饼的别称。将榆钱洗净,与面粉搅拌均匀,在锅中烙制,金黄的色泽,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一口下去,榆钱的清甜与面粉的麦香在舌尖交织,那滋味妙不可言。
榆钱素是这顿饭的亮点,于是全家人的话题都在围绕它展开。五岁的小孙女瞪大眼睛,歪着头好奇地问我:“奶奶、奶奶,榆钱素好吃吗?为什么太姥和爷爷都爱吃它?”我轻抚着她的头发说:“这榆钱啊,可是大自然赠予人间的宝贝。榆钱长得虽不华丽,却能果腹和解馋。太姥和爷爷爱吃,那是念着过去的苦日子呢。”
耄耋之年的母亲,听到我与小孙女的对话,勾起她对往昔艰难岁月的回忆。一生酷爱诗词的她悠悠地吟诵道:“清明采摘鲜疏嫩,面拌锅蒸美味葩。旧日充饥成主食,野菜珍尝现代家。”
吟咏诗罢,她接着说道:“那年头,缺吃少穿的日子,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树上长的、地上生的、河里游的,凡是能吃的,大家都用来做成食物充饥。最受欢迎、也最好吃的当属榆钱。清明前后,一场春雨下透,榆钱钻枝发芽挂满枝头。大人小心翼翼地摘下榆钱,巧妇们各显神通,蒸煮煎炒,清香四溢。食物虽简单,却包含了一家人的希望。如今生活好了,一盘榆钱素,只当是给平凡的日子打打牙祭,那榆钱的味道,却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说着,她还下意识地咂了咂舌头,仿佛那淡淡的清香,是岁月的记忆在舌尖缠绕。
看着小孙女懵懂的眼神,母亲笑笑说:“等你长大了,或许就能体会到这榆钱的味道了。”
听了母亲的话,对随处可见、又并非珍稀食材的榆钱,我也生出一种美好的情感。忆苦思甜也好,回忆过去也罢,莫道此“钱”无用处,可添诗意入心头。吃上一盘榆钱素,净化的是肠胃,感悟的是岁月,拥有的是一份回归自然的宁静与舒心。
编辑:王磊
审核:伊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