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
2024-09-18 08:38:37
字号:   打印


AI制图


□仇绪芳


那年中秋节,我是在修太河水库总渠的工地上度过的。

1975年中秋节的前几天,正是“三秋”大忙的时候,接到公社来的通知:从我大队调集十几名人员到位于淄川区黑旺一带的总渠工地,要求15天内完成所分配的工程任务。

当天晚上,大队党支部召集“两委”成员和生产队干部开会,研究出参加工程的人员及相关事宜:石匠、小工、运料的壮工都是谁,每个小队出几个人,生活怎么安排等,都要研究好,当晚上通知相关人员,第二天要到达工地。这次派出的都是个顶个的骨干民兵,要技术有技术,要力气有力气。时任边河公社党委委员、大队主任的我被任命为带队的负责人。

当时大队五六百人,分成两个生产队,有8马力手扶拖拉机、12马力四轮拖拉机各一台。就用这两辆车将锅碗瓢盆及人员,来回几趟送到了工地。我领着两个小队的副队长到指挥部领任务。工程指挥部分给我们一段工地,并安排了一处简陋的草棚子做宿舍。有人安锅支灶,有人把从队里带来的黄麦穰铺到平地上。因为是临时任务,各人自带干粮,基本上都是带的煎饼,大队的油坊送来了大豆油,生产队菜园送来了蔬菜。

第二天,天麻麻亮,我们就到指挥部领回水泥,运来砂石物料,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施工。

说起太河水库,我们淄博人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浓厚感情。1960年2月,淄博市委从全市调集2万多名水利建设者在淄河上游的金鸡山下安营扎寨,开始动工兴建太河水库,那时叫“金鸡山水库”。我父亲就是那一批的水库建设者。

1970年,在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全面组织下,太河水库建设进入“大会战”时期。我们村今年已经80岁的仇统权,当年还是英气勃发的青年,他就参加了这次大会战。据他说,每天推着载重400至500公斤的“泰山车”,从取土的地方运往大坝,每天跑近50公里路。他们的报酬由所在大队负责,按所在生产队同等劳力的工分标准计算。生活补贴是建设指挥部给每人每天1斤半粮食,按每天4角钱的伙食补助费,玉米面窝头、稀饭管够,每个月每人外加5斤全麦馒头。

这次,轮到我参与的,是修建总渠。大家本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神,抓质量抓安全抓进度。那时我还不到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我虽然是带队的,也跟其他民工一样,天天在工地上搬石头、运物料,同时还要给大家做好后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秋节的前一天,我们大队获得了流动红旗,并且一直保持到工程结束。

中秋节那天,我们照常在工地上大干快干。我们大队两个生产队中秋节杀猪,在给社员分肉的时候,也给我们送来了面粉、猪肉、黄瓜、韭菜等,最值得一提的是,还送来了月饼。

上午,伙房调好了韭菜猪肉馅儿,和好了面。我们提前于11点收工,大家一起下手,有擀水饺皮的,有包馅的,各展神通,说说笑笑,很快就把团圆饭做好了。

那时候人们干活累,饭量大,每人一斤面粉做的水饺,没剩几个。晚上,伙房做的菜虽然不够精致,但是菜里有大块的猪肉,也够解馋的。大家用大碗倒上高度的坊子白酒,转着圈儿轮着喝,能喝的大口喝,不能喝的在嘴唇上沾沾。席间说着家常里短、施工中的大事小情,相互开着玩笑,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我刚想说几句鼓劲儿的话,大家把我打断了:你尽管放心,保证按质按量提前完工!

那年的中秋节,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祝愿我们的太河水库越来越美丽!


        编辑:张剑
        审核:谭晓娟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11 淄博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