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于哲
雨润田,滋养万物;洒心间,点滴到天明。如何在艳阳天,留存一份雨天的浪漫与柔美呢?答案藏在雨点釉里。
周末一车一人,青山作伴,寻觅之间,雨点釉博物馆在清幽静谧的山林中悄然绽放着光芒,这也是博山奇妙俊逸的妙处。
雨点釉,玄黑做底,银点做缀。于散落之间,形成独特的冲击力和美感。自然光下,雨点闪烁着温亮的光芒,像一位身着长旗袍的少女般含蓄;倒入茶汤,或棕或绿,或淡或浓,仿佛施了粉黛妆容的佳人;灯光聚拢,则是神闲气定、睿智沉稳的长者。不管哪种环境、哪种背景、哪种用途,雨点釉都能完美地融入其中,成为最深沉而瞩目的存在。黑色在这里不是寡言的沉默,而是无尽的包容与承载,雅致与深刻;四散的闪烁,是点睛的神韵,更是不俗不素的灵魂。简约不简单,静默不寂寞。我不禁感慨:“春雨漫人间,夏雪清凉天。秋露凝霜寒,沉沉藏雨烟”。
雨点釉,初遇瞬间便已入我心。甚至,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她就是有这种一面之缘便令人难以忘却的魅力吧!
徜徉博物馆,领略雨点釉的前世今生。从唐产生,宋发展,元衰败,再到民国重新研制,而今传承中迸发新的活力,确实可歌可泣。先人们冒着生命危险采煤、挖土、抟做,最后高温烧制。说是70道工序,我相信实际操作起来,一定更加精密严格。至于温度火候,多一分少一分都难成佳作。加上博山得天独厚的土壤和细微的矿物质比例,孕育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质感,汇成了这厚重之上的熠熠星光。
通过墙上的介绍文字,知道到现在已经是雨点釉第四代传人,早年间日军侵略之际,长者们面对威逼利诱,宁肯关门闭店,也绝不泄露一点手艺。祖祖辈辈的心血眼泪坚守藏匿在这雨点釉之中,是一部震耳欲聋的中国瓷器艺术史,更是一曲大义无言的民族爱国史。
陶瓷分很多种,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而真正的艺术品,要历经严格选料、高温灼烧和打磨修改的过程。雨点釉就是这样,跨越了层层考验,来到我的面前。据说盛唐之际,日本遣唐使和高僧来华学习,将雨点釉带回供为珍宝,甚至曾有“一釉换一城”的说法。
鼓起勇气攀谈才知,博物馆主人周祖毅的作品,在陕西博物馆有陈列。我仔细观摩,发现每件作品、甚至同一件的每个雨点都不同,宛若每滴雨水都有其形状。在恰当的距离观看,更是浩瀚星空的复盘,是宇宙银河的坠落,神秘又亲近,纤微又伟大。可谓“近一寸有一寸天地,远一步有一步辽远”。我想,人也是这样,要经过足够的磨砺,才有耀眼的才能和光芒;尤其年轻人要敢于、甘于去经历锤炼。雨点釉里,藏着人生哲学和无尽智慧。
静静地看着周大师用带电的机器在每个壶底落款刻字,也检查、处理不够完美的地方,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是器具和科技的发展,让生产量大大提高,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几代人的坚持,才有了眼前绚丽的艺术品。
深深打动我的,是周大师一个人日夜琢磨、历经霜雪练就的风轻云淡;是师母美好热忱的真挚与话语。中午时分,两位前辈还留我吃了家常饭。很有幸,能见到大师的日常:是简单的饭菜,八成时间放在工作的纯粹;是行胜于言,胸中有天地的包容和雅量;还有坚毅果敢的魄力……这些淡然的质朴与温和融化了我的心。
喝着师母手冲的生普洱,混着雨点釉的衬托,茶中竟涌现了一丝明亮。用不同茶具的冲泡,茶的灵气也不同:玻璃净,却偶有闷感;陶土朴,但稍显粗砺;瓷器醇,也微含峻硬;开片瓷柔,而略带吞噬感。雨点釉将生普漾出光泽,是惊艳与惊喜并存。忍不住期待并相信,她与其他茶叶一起,掌握好浓淡温度比例,也能碰撞出多彩的氤氲盛宴。就像雨点釉质感下的其他物件,各有风味,相得益彰。打趣说,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角度都有其味道和魅力。而周大师将家、工作室和博物馆融为一体,随时欢迎各界的朋友。像雨点釉一样,是碰撞后的融合,是胸襟,亦是境界。
心间一点雨,山岚雾霭苍茫天;他日再相逢,时光流转釉彩间。我用眼泪和文字,寄托雨点釉带来的感怀与感动。
感恩相遇,感念所见的风景与美好。
编辑:王磊
二审:王磊
终审:李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