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非遗+旅游 如何实现“景”上添花
2023-03-03 08:38:24
字号:   打印
学生们在周村古商城体验缫丝技艺

□本报记者 许珊珊

在红叶柿岩上演的冰上打铁花表演,让无数游客共赏“火树银花”盛景;在玉黛湖灯会,华灯溢彩,灿烂辉煌,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人在灯海走,如在画中游”的时尚美感;在周村古商城,走街串巷赏非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淄博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非遗的身影。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梳理,遴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为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知明确,未来将设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淄博的文旅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将这些非遗项目和旅游景区结合起来?

非遗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催生了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激活了数量巨大的非遗文化资源,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3月1日,记者走进美丽的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风景宜人。“今天在这里不仅欣赏了马踏湖的美景,还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游客李晓娜对记者说。

草虫画、田氏草编、马踏湖纸编、芦苇宫灯、马踏湖喜烧饼、付庙苇编、手工粉皮、锦秋莲老粗布、周氏刻纸等十余个非遗项目亮相景区,用这种可触、可观、可赏、可体验、可带走的活态化、具象化的方式,展现湖区风情,诠释湿地文化。

“我市越来越多景区引入了非遗项目,打造非遗展馆、非遗街区等,让游客尤其是市外游客能够与我市非遗‘零距离’,真正感受非遗的美。”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展演、展销以及各类体验和游玩项目吸引游客,以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品质。

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深入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烧饼制作技艺,体验烧饼制作;在大染坊,自己动手扎染独一无二的纯棉手绢;在博山琉璃小镇,亲自制作一个琉璃手绘盘……非遗走进景区,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让非遗项目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体验,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参与到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之中。

“在传统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时代,人们更期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满足乡愁情怀。”淄博师专副教授于萍对记者说,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民族节庆,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让人们的旅途不仅好看、好玩,还更加有意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推出一批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民宿,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还可以在景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以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特色景区、特色村镇、特色街区为点位,与相关传承人开展合作,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

非遗+旅游,让景区实现“景”上添花,我市各景区景点正在努力探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文化“两创”,让淄博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编辑:孔鼎
        二审:王磊
        终审:魏廷宝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11 淄博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