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粽子香
2022-06-01 09:03:49
字号:   打印

□ 高谦

端午临近,粽子飘香。让我触景生情,记起儿时在农村老家母亲亲手包粽子的场景。

端午节前一天,母亲端一大盆已经泡好的糯米,拿着几挂洗得干干净净、水灵灵的粽叶,一大碗红枣、花生米出来,放在了家中的案板上。但见母亲用二三片叶子重叠,中间加上一勺糯米,放入红枣花生,再盖上一层糯米,然后对折……母亲包粽子的动作麻利,两手交叉翻几个来回,一个个棱角分明、结实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与姐姐搬来小板凳坐在母亲旁边,“有板有眼”地学着她的模样,也拿几片粽叶卷成漏斗状,往里面装入糯米,把上部的粽叶向下折。可粽叶与糯米,一点都不听从我们的指挥,不是这边漏米,就是那边有缝隙,捏来捏去,包的粽子都是歪歪扭扭的。母亲手上不停,笑着说:“星儿,你看最丑的粽子就是你包的,明天煮熟后你自己负责吃掉。”我与姐姐也互相打闹着,笑个不停。在欢声笑语中,随着白玉般的糯米渐渐减少,饱满结实的粽子摞满了篮筐。

忙累了,母亲便给我们讲起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听娘讲,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她说,屈原是春秋时代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奸臣强烈的反对。因此,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这期间写了《天问》《九歌》《离骚》等忧国忧民的诗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着故国灭亡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诗《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亡。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往江中投粽子,希望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了。以后到了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习俗。在母亲的娓娓叙说中,幼小的我们懂得了爱国守节的道理。

粽子包好以后,放入大锅中,母亲便拉起了风箱,开始用小火慢慢煮着。我与姐姐忙累了,早早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端午节的早上,天刚刚放亮,我们顾不上洗脸和洗手,便往厨房里冲去。此时厨房内弥漫着粽子的清香,我们毫不犹豫从热气腾腾的锅内拿出粽子,滚热的粽子烫得我们从左手倒到右手,又从右手倒到左手,我和姐姐不断用嘴吹着,刚刚变凉便扒开粽叶,忙不迭地咬上一口。母亲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们猴急的馋相,说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慢慢吃,别烫着……”

如今,一晃四十年过去了,随着经济发展物资极大丰富,粽子早已不再是稀罕物了。在超市里,早餐店里,一年四季都可见它们的身影,而且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有时候买上一份,剥开吃上一口,却再也没有儿时那样香甜了。

记忆中弥久不散的粽子香味,是家的味道和儿时端午全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回忆。


        编辑:王磊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2 淄博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