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写信的年代
2022-03-10 08:35:48
字号:   打印

□ 张洪训

20世纪80年代初的冬日,我响应国家号召,带着亲人的嘱托和少时的梦想,穿上军装,离开家乡,坐上东去的火车。一路驰骋,抵达桃村站后,换乘解放牌汽车来到新兵连驻地,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新兵训练。在此期间,我常拿起手中笔用心书写,与亲人、老师和同学分享训练的甘苦。

收到的第一封回信是父亲写来的。我展开信笺,醒目的字迹映入眼帘:到部队上好好锻炼,踏实工作,尊敬首长,团结同志,听领导的话……父亲的话语简单朴实,让我铭记于心,不曾忘怀。

盼信更多的则是一种期待,每当我看到通讯员送来写有自己名字的信时,那种兴奋,那种开心,别人是体会不到的。

新兵连结束不久,收到了高中班主任刘老师的信。字里行间皆是鼓励和鞭策的肺腑之言:“安心服役,立功受奖为家人争光”“工作之余要补习文化课,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老师的叮咛成为我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我没有辜负他的厚望,始终热爱军营,为梦想奉献自己的青春。

一段时间后,父亲来信说,高中同学刘元德在煤井事故中受伤了,我急忙去信询问。半月后,收到了他厚厚的信。捧读起来,得知一次塌方事故导致他的下肢致残,我号啕大哭,随即写了一封情深意暖的信安慰他:“人生之路都不是平坦的,总有沟沟坎坎。经历人生的挫折,只有正确面对,才能渡过难关。”训练之余,我隔三差五寄去书信,鼓励他尽快从病痛中走出,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他几次来信中得知:他没有意志消沉,没有精神颓废,没有被病痛击倒。他是一个不相信眼泪、坚强的人,令我肃然起敬。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自立自强,平素拄着双拐或坐着残疾人电动车,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超市搞得有模有样,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些收入。

在我服役第四个年头,父亲来信说自己作为一名公办教师已符合条件带全家农转非,母亲及弟弟、妹妹已转为城市户口了,正等待分配工作。是继续留在部队服役?还是复员回城当工人?让我再三斟酌、慎重选择。我毅然放弃了回城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在部队服役,贡献力量。军营岁月里,一有闲暇我便从抽屉里拿出书信温习,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话语时时萦绕在脑际,激励我再接再厉,勇往直前,奋进前行。

时光潺潺,一晃几十年逝去。如今,已很少有人写信了。偶然翻出当年的信笺,青葱年少时写信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铺开信纸,一笔一划,那么认真,那么用心,那么聚精会神……


        编辑:王磊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2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