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墨相发》随想
2022-03-10 08:16:38
字号:   打印

□孙树木

读了巩绪发所著的《文墨相发》后,非常羡慕年轻人有所作为。这是一本有文化底蕴、上档次的好书。

读了《文墨相发》的后记,有一种特殊的印象:绪发是一位非常谦恭的同志,在求知的道路上,凡是对他有帮助的人,他都心怀不忘,或用赞许的语言表示感谢或写一篇文章。

绪发自幼好学,拜人为师,养成了“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耻下问”的品德,所以他的书法及文字才会有这样的成绩。

绪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淄博师专物理系毕业的学生,留校后,我们又在一起工作,所以,他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同行。虽然如此,我平时与绪发接触甚少,了解不多。绪发在淄博师专函授处工作期间,给我的印象是,个子不高,做事精干利落。

后来知道绪发酷爱书法,拜姚山晨为师。在一次书法展上,看到绪发的书法作品,有模仿他人的痕迹。但过了几年之后,再见其书法作品,却有很大进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绪发是一位有智慧的人,能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写字缺乏神韵和技巧,不成书法。没有文化素养,只能写字,也成不了书法大家。绪发在书法前进的道路上,注重积淀文化素养,有很好的文字与文学功底,这使他书法既能守正也能创新。

绪发的散文写的“文以载道”,每篇都充溢着正能量。既有描写,也有叙述,美便在字里行间。散文是无韵之诗。以抒情为主,但离不了写景,情在景中。绪发的家乡,是北方有名的水乡,马踏湖百里水域,生长着浩荡的芦苇。《父亲与芦苇》,就是以水乡的芦苇,衬托出父亲朴实勤劳的一生。

在散文中,注意抓人物的生活细节。在《大姨》中,从老人的生活细节上,表现出农村老人为人的性格。虽无文化,但有修养。《年轮》是篇短文,因为抓住了人物的细节,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母亲与根嫂是老姊妹,邻里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唠嗑。写根嫂去母亲家串门,一位九十岁的老人,一出场就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根嫂的声音晃悠着摇了进来。”写两位老人对夏天的感受不一样,一个怕风,一个怕热。根嫂摇一把扇子坐在沙发上,靠近母亲坐着拉呱。母亲怕风,从沙发这头躲到沙发那头。根嫂也从沙发这头跟到沙发那头。这样反复两次。母亲才发话:“你这个老疙瘩,非把我扇感冒了不行。”才结束了躲与追的矛盾。可见,没有细微的生活观察,是抓不到这样细节的。散文《回家过年》,写自己过年的感受,不过是兴奋与喜庆感情的表达。在文中没有泛泛地写,而是选取了典型的事加以描写。从文化角度选春联,自己写自己贴,从童趣角度选放鞭炮。就用这两件事,就把年味抒发出来。由此观之,由于思考和结构,才使散文不散,非常紧凑地加以表达。

绪发的论文,是气势恢宏、论点鲜明、论据翔实、文字简约、逻辑性强的文章。从历史上论及书法发展至现代,文章大开大合,纵横驰骋,犹如一位勇敢的骑士,在历史文化海洋里徜徉。书法论在历史上要读深读透实属不易。它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及各种不同技法知识的综合。不读大量的文献,是难以把握。绪发却能把它融合为一体,实在是一个大的工程,他却完成得很好。

总之,读了这本书后,很受教育。只要努力进取,一定能攀上文化这座大山的高峰。

(文章根据孙树木信件整理)


        编辑:王磊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2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