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评论的镜像世界
2022-03-04 08:43:51 作者:
字号:   打印

□  秦 俑

我与马新亭是老朋友。早在二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小小说领域的一名“新兵”),因为小小说作家网的缘故,我与国内逾百位小小说作家建立了友好联系。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很多传统的作家还在用笔写作,一个字一个字地誊到稿纸上,稍稍新潮一点的,会找一家打字社,让人将作品打印下来,然后再将手写或打印的稿子邮寄到编辑部。如果运气不错,两三月后,你会收到一份编辑部寄过来的《用稿通知书》,或者是一通“稿件留用请勿另投”的电话。

网络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这种文学生态。小小说作家网的出现,拉近了小小说作家、编辑、评论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至今我还很怀念网站初创时期的那种状态,无论男女老少、资历深浅、名气大小,大家都是那么认真,那么纯粹,虽咫尺天涯,相见不识(真实的身份有时隐藏在ID之后),却因为对小小说共同的兴趣,便自发地聚到一起,互通信息,分享喜悦,当然,有时也会有摩擦,起论争,快意恩仇,嬉笑怒骂,自成一片江湖……

当时,马新亭已小有成就,出过书,获过奖,经常在《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上露脸,在网上也非常活跃。然后,他就写了一系列网络短评,每一篇评一位作家,不光说作家作品好的一面,有时也谈一点自己的不同见解,带有“善意的批评”之意味。起初也没人在意,在网络这片虚拟的世界里,话题与眼球才是“王道”,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大家的注意。然而,随着时间累积,马新亭冠以“百家争鸣”的这一系列网评,逐渐成为了小小说作家网的一道风景。有人以被收入其中为荣,也有人心中不忿反驳争论,这样,自然就吸引了眼球,也有了话题。后来,记不清是马新亭主动要求,还是我大力特邀,《百家争鸣》成为了小小说作家网一个固定的栏目,断断续续坚持了好几年。说来惭愧,这个栏目最终是不是圆了“百家”之数,后来又因何停歇,我一直没有问过马新亭。别说是一个栏目,网络产品的迭代更新,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后来博客兴起论坛消沉,再后来是微博微信、快手抖音迅速崛起,以论坛为核心的小小说作家网完成它的使命,不得不宣布暂时关闭,这也成为了我与很多小小说友人们一个未尽的梦。

这之后又过了很多年,马新亭逐渐淡出小小说创作圈,我与他的联系也越来越少。直到近两年,他才又悄然复出,在一些报刊偶尔见到他的名字。前一段,他给我发来一部书稿,就是眼前这本《百家争鸣——马新亭创作年谱与文学评论》,还与我说起当年小小说作家网的一些旧事。我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好像很近,又很遥远。二十年来,我与小小说文体为伴,见过太多的草木枯荣、人来人往。一辈子太长,要坚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这话说来轻松做来实难。个中滋味,相信离开又重新归来的马新亭能懂,我也懂他,所以,当他托我为他的新书写几句话,我实在是无以为辞,只能应许。

我们常说,评论是创作的一面镜子。与马新亭一样,我也是创作与评论的“双栖人”。创作与评论有时是一对矛盾,它们存在于两种不同的语境,要用到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这就需要创作者能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自由游走,精准切换。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也人人都可以评论,每个人都有评论的自由和权利。对于懂得评论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同样也是评论的一面镜子,它将创作者的理性思考生动呈现出来,让他们的作品充满更多的智慧与灵性。《百家争鸣——马新亭创作年谱与文学评论》主要收录马新亭“百家争鸣”系列网评,同时也收录了一部分别人对他的述评,并对其个人创作年谱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如果对照马新亭历年的小小说创作进行较为完整的阅读,就能形成一个有趣的创作与评论的镜像世界。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阅读马新亭、研究马新亭来讲,都是一份难得的珍贵资料。相信这次的回归对于马新亭来说,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与总结,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编辑:王磊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2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