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纪昆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身在异域,魂归故乡。凤凰涅槃,人天共仰。为国舍命,日月同光。”每当听到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的片尾曲《日月同光》,那音乐那歌词,总把我撼动得热泪盈眶。
近期,爱国主义教育大片《长津湖》的公映,又一次在呼唤亿万中华儿女缅怀革命前辈的英雄伟绩,更加提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
观看《长津湖》后,为什么我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的主人公除了伍千里、雷排长、宋司令员,还有我敬爱的大伯任传锐。
在我心里,《长津湖》和我的大伯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系统地整理大伯的遗物,在他的战地日记和档案材料中,我们才惊奇地发现,大伯原来是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他一直尘封着自己的英雄事迹,信念、执着、隐忍、坚守、毅力、舍身为国,一个中国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所有优良品质,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前,我听奶奶和父亲说:“你大伯直到去世前也很少说他自己的事,唯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比起牺牲了的那些战友,我很知足。’”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他曾两度与家里失联。直到现在,我们才从他的日记、档案中基本找到了答案。
我的大伯任传锐,生于1913年6月,在兄弟姐妹六个中排行老大,十几岁就干开了又苦又累的石匠活,我爷爷1942年病逝,他就成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七七事变”后,大伯于1938年秘密参加了革命,1939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随鲁中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整编后加入了华东军区第八纵队。从班长、司务长、营部书记到团长,再到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6军后勤主任(师级,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随部队打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大上海、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平金淮阻击战等著名战役中,都有他冲锋陷阵、与敌人拼死搏杀的身影,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全身伤痕累累……无数的通令嘉奖、三等功、一等功,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荣立战功被评为“一级英雄”,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勋章”。
为了革命事业,他第一次和家里失联是在1947年,他的大儿子出生还不到一岁,他随部队走后一直到1950年7月与家里失去了联系,奶奶和伯母都快急疯了,整天以泪洗面。
1950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父亲突然收到了已失联快四年的大伯托人送来的一封急信(这封信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看过好几次),内容是:“我部队在滕县休整待命,很快就要北上,盼家人能速来见上一面!”父亲便立马带上伯父才5岁的儿子火速往滕县赶。父亲这个时候才知道,这几年大伯随部队辗转南北,纵横数千里,打孟良崮战役的时候,他曾带着部队从离自家门口仅五六十步远的大街上走过,为了严守部队纪律,都没有回家,或托人给家人报个平安。亲人相见后仅仅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中央军委的命令就下来了,大伯要和先头部队立即出发。
大伯这一走,从此又没了音讯。他当时所在的部队是第三野战军九兵团第26军。这支部队是我军有名的王牌之师,起源于鲁中地区在抗战时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经过整编成为了第三野战军的一支劲旅。
1953年12月的一天,奶奶正在村中胡同里推碾,一个高大的身子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了她的脚下,一句“娘,我回来了!”奶奶打了一个楞怔!片刻,娘俩抱着头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起来。
从大伯1950年下半年首次带侦察兵秘密入朝鲜侦察,到1953年12月回国,这期间的经历,他很少向家人提及,家人了解到的都是些很模糊的只言片段,特别是最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的一些详细情况,是最近我从整理查看他当年的战地日记中找到的,为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我摘录下了伯父的一段原始手迹文字。
手稿原文:“一九五O年某月某日,星期二,下雨,今天我奉命提前跨过鸭绿江,带领一个侦察排32人,侦察敌人哨位、布防、军事布置等,身穿朝鲜服装,秘密进入跨过青川江,敌人一千多架飞机轰炸,照明弹不断,到了深夜,我们住进朝鲜山区几间民用空房,突然敌人飞机机枪扫射,正在开会的同志们30人当场牺牲,鲜血雨地一片红,一排长中弹,我右胯中了一枪,鲜血直流,我用急救包止住了血,给一排长包扎好,天不明我俩带着5天的干粮去找朝鲜老乡,联系到了朝鲜人民军。”
大伯从1950年第一次秘密入朝鲜到1953年12月回国,3年半的时间内全程参与了抗美援朝的第二、四、五次战役,其中长津湖战役和平金淮阻击战都是抗美援朝的著名战役。
由于长期恶劣的战争环境,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那极其残酷恶劣的环境影响,大伯积劳成疾,在1961年被查出了严重的胃病,最终医治无效,于1962年农历10月1日不幸离世,享年仅49岁。1976年6月,奶奶也在她86岁的高龄上去世。在我和父亲整理奶奶的遗物时,在她那破旧的衣柜里,发现了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粗布小包袱,打开后,发现压在最底下的是一块崭新的、叠得方方正正的银白色的绸布小手帕,展开一看,上面印着两行红色的字,上方是:献给最可爱的人;下方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慰问团赠。这肯定是当年伯父回国后给奶奶的。二十多年了,奶奶没有舍得用。我们一家人睹物思人,无不潸然泪下。
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