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2021-10-29 08:54:20 作者:徐淑云
字号:   打印

“霜降已经过了。”妈说。她老人家一生在意并牢记的,永远是农历。这或许缘于农历关乎节气,关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在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妈妈心中,尤为重要吧。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的历法,从岁月深处款款走来保有着天生天养的本真样貌,通身上下没有一丝修饰的痕迹。极具墨守成规的老者风范,历经数千载亘古不变。

从遗传学角度追溯,不难看出,孕育它的,原本就是黄河流域那群抱朴守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先民们,或许是子承父相使然。

说来惭愧,我虽然出生于乡村,对于这一农业历却十分陌生。虽然上学时,二十四节气的歌谣,被我诵读的滚瓜烂熟,至今依然稔熟于心。却从未真正理解,更没去深究过它的含义。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随着年轮的增加,逐渐对泥土生出难以言表的好感。这才发现,从乡村走出的自己,完全不懂农时。询问父辈,方才获悉,农时即节气,节气即农时。不能早也不能迟。遵循者昌,忤逆者亡。

基于此,使我对于创造这一历法的先辈们生出无限的敬仰。我开始溯本求源,终于从《尚书·尧典》中寻到了源头。

据《尚书·尧典》记述,尧帝命羲仲、羲叔、和仲及和叔,分别住于东南西北四地,辨别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根据星宿位置,以此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及仲冬四个节气。这便是二十四节气最早的雏形。周朝时由四个发展到八个。直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方得以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才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它在天文学上的位置。

我大致弄清了这一历法的来龙去脉。知道它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尧帝,确立于秦汉。它的创立,是历经了数朝数代,凝集了无数先辈的辛劳和聪明才智。

如此伟大的成就,真正留下名姓的,仅廖廖几人。就连对《太初历》确定时的介绍,也仅是邓平等。

岁月的河流源远流长,尽管我很想知道,这群伫立于源头,令我仰视的先人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当年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很想了解,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了怎样的精彩。很想探究,他们创立完善这一历法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在他们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但因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从探究,无法令他们有血有肉的鲜活起来。

为太初历的制定,前赴后继的先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这一凝结着他们毕生心血和聪明才智的历法,在历经了数千年岁月的淘洗之后,依然历久弥新。全面指导着农民们播种和收获的农时。由它衍生出的谚语,更是精彩纷呈。像“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花生收在秋分后”之类的谚语,一辈子务农的父辈们,虽然大字不识多少,却都能信口拈来,并将其运用到极致。因为这些谚语,包含了对农时指导,对收成的预测,对雨水多寡的预判和提醒……

这一古老的历法,已经于“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已经不单是创立它的先民们的荣耀,而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荣光和骄傲。

落笔写下这段文字时,我看到,一年二十四节气,刻进了妈妈满脸的皱纹,那是生命的一个个年轮。


        编辑:张强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2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