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学文
◆田根承
字继之,号老根,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淄博市中国画学会会长、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供职于《鲁中晨报》社,任晨报画院院长。
[此时正值盛夏,一朵挺立的荷花,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看着这荷花,由着它走入你的眼睛、思绪和心间,仿佛自己也成了荷花。在我眼里,从容不迫地盛开着的荷花,自有一种不为所动的坚定,田根承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像荷花一样”内心有着坚定生长力量和悲悯情怀的画家。]
留得残荷听雨声
田根承从小就与荷花打交道,可以说,荷就是他的“乡愁”,所以他更容易在画荷时画出情感。
从古到今,荷花都是中国文人画家笔下常见之物,选这个题材进行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是不好突破,极容易陷入到旧有模式规矩里,流于庸常;二是不易表达,重建绘画表达语境,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还需要天赋。好在田根承的荷花绘画作品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画面语言。
田根承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形态呢,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有神气,无论是夏荷,还是秋荷、残荷,或者是缀以虫鸟的荷趣图,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苍劲而清健。他的荷花,直接描绘荷叶、荷梗、荷花,这种取材方法,更简练、更冷逸,具有浓郁的审美趣味,不但没有文人画的荒凉之气,反而传达出更为强烈的生命勃发的力量。
两年前的6月21日,田根承曾举办过“夏至.荷风——田根承国画新作展”,酷热的天气,被画家富有生气的荷花作品冲淡了,一幅幅“荷”而不同的新作,如一缕清凉荷风,扑面而来。
一个人画一个题材,做一场展览,着实不易,但田根承笔下的每幅作品都各具特色。初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盛夏的“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的“菡萏香销翠叶残”、冬月的“雪压冬云白絮飞”,此起彼伏,精彩纷现,让观众流连其中,感受到四时变换的奥妙。
在很多朋友眼中,田根承的荷花作品多以残荷的形象示人,他们不太明白画家何以独钟于此?为此,田根承曾深情地说:“荷花开得旺盛而绚烂时,仿佛下一刻就接近凋谢,我必须在那一瞬间,把它最美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伤挽,也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觉醒和悟识;这些给予了画家人生感悟的残荷,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有限生命和无尽岁月的敬仰和感念。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东宏在评价田根承荷花题材创作时说:“根承擅长画残荷,他是用荷的残缺美来表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他画出了一种精神,残而不败,枯而不竭,突出了个性和风骨;他将散文的写法和意趣,融入到画作中,看他的绘画作品,犹如读一篇文章,意趣盎然。”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田根承用一幅幅残荷画作描摹了一个新旧交替的瞬间。驻足在他的作品前,时间似乎都凝固了;这种安静,具有莫大的感染力。我想,一个画家能够很好安顿自己的心,才能有这种莫大的安静的力量。
胡杨风骨大漠风
不久前,记者见到田根承先生时,他刚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写生回来,那里是胡杨的故乡。
近几年间,田根承数次前往荒漠中写生,他对胡杨有着一种近乎痴绝的情感;他的心随着胡杨林的出现而生悲壮苍凉之情。在上千年的胡杨林前,体悟胡杨的奋进、挺拔和坚韧,那是一种绝美。写生回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田根承沉浸在胡杨林旷朗、苍茫、孤傲的意境里,难以走出来,他在偌大的宣纸上,挥洒泼墨,胡杨林系列之《风骨》国画作品,一点点呈现出来。干枯的用笔,勾勒出胡杨的苍劲;焦墨的画法,统领着画面的全局;简约的绘画语言,突显出胡杨的荒寂和悲壮;雄浑厚重的意境,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讴歌。
欣赏田根承的胡杨林作品,你会感觉到时空岁月的悠远,你会感受到大气磅礴的精神。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王强先生在评价田根承绘画作品时深有感触地说:“他把这种生命的尽头写给你画给你,让你跟他一起思索我们存在的价值。”
更为可贵的是,田根承在诗词和书法上极力修为,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让他的作品意韵突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田氏风貌”。他在胡杨系列绘画作品《风骨》中题诗曰:“历经千年意从容,铮铮铁骨傲苍穹。狂沙万里锁不住,仰天又唱大漠风”,这慷慨悲歌,已足见他在传统诗词的创作和研究上有了很深的造诣。田根承喜欢自作诗词,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有体现;诗、书、画的结合融入到了画的“意”中,让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无穷的意蕴,尺幅间富含气韵,旷茫中气象万千;动静有度,墨韵交融,中国画家可贵的文化情结和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悲悯情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