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赵家面
2015-09-09 09:21:29 作者:杨帆
字号:   打印

 

  小城魁星楼的东南角,有一家面馆,是赵姓祖传面馆,也就一直叫赵家面。现在小四十年纪的老板是赵家面管的第四代传人,算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旧年,这里有一家大型医院,又紧挨四街四关最繁华中心的魁星楼,生意自然红火,人气爆棚……
  打破沙锅问到底偶尔会使人尴尬。还是想追究下一百多年的第一碗面。这个第一,开启了这个小城一段传奇,成就了一个地方名吃,给人一份希望和期盼。在贫寒年代,这一口吃一碗面承载了无数无数人的梦和味蕾。在物质丰富美食如云的现在更让人相信味蕾就是记忆,留下来的都是最美味道。
  有朋友闲聊,曾经说起一个关于魁星楼、关于一碗面的故事。我动心了,也相信这个故事和赵家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渊源。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小姑娘精灵古怪。一天,她和伙伴四月十七来青城赶庙会。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这个季节春种已完麦收还早,正置农闲,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会,自然女子最多。女子们早来,吃了早饭,就开始梳洗打扮。打扮好了,就约了东家姐姐,西家妹妹来逛庙了。一到逛庙这天,到不了半晌午,小城里就车水马龙,拥挤得气息不通了。在青城,四月十七庙会也是娘娘庙会,沿传已久。娘娘庙会坐落在西关外,庙里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庙前广场有好几亩地大,两边设置戏台,对台戏连连上演。大多女子都去娘娘庙里烧香拜佛看戏,也有去大寺里去玩耍,大寺在魁星楼南四五十米处。因为大寺里有一口井,井下压着起山未成渎职的青龙,井沿上捆绑青龙的铁链旧年里还在,好多人都去提提铁链听听龙吟,一份邪不压正的快感油然而生。从大寺里出来,人更精神了几分。
  小女孩和同伴在娘娘庙听戏起腻,瞒过了父母,在大寺溜达了一圈,又去魁星楼上玩儿。这在平日不经常开着门的魁星楼庙会敞开了,她们随着人流爬上去,见到了魁星像,仔细走上前去端详,忽然笑了,嘟囔了句:“怎么这么俊!”晚上回家后,睡着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自己去了一个很陌生很陌生的地方,走啊走啊,进到一个饭店,然后就坐到一张小桌子旁要了一碗面,啪嗒啪嗒吃,她都能听到梦中自己吃面的声音。吃完后有个老婆婆悄无声息的走到她身旁,端起空碗,回头对她诡秘一笑,她吓坏了,从梦中惊醒……
  接下来的好几年,她断断续续一直做这个梦,同样的街道,同样的饭店,同样的老婆婆。后来,她长大了,有一年庙会日,她又来逛庙会。逛到了晌午歪,有些累,到了大寺东门口,实在挤不动了,顺便坐在了路边的一户人家坐西向东的门楼下,面朝着魁星楼东南角。混沌中,又是长长的街,又是那个小饭馆,还是那张长条矮脚桌子,要了一碗面,然后,一个老婆婆悄无声息的出现了……还是那个梦,这时,她猛然惊醒。回到家,她把这个梦以及前前后后这几年的这个梦的无数次重复,告诉了父母。天下父母心,也不知托付了多少人,许了多少愿,终于把闺女嫁到了魁星楼东南角赵姓贫寒人家,然后的然后,她和老实憨厚的丈夫支起一口锅,开始了卖面生意。她做好了第一碗面,对着魁星楼拜了三拜。然后她成了那位老婆婆,再然后,赵家世代沿传着……
  小城人的心里都一定是住着神灵的吧?我不知道,也说不好。却更相信只要付出一份美好和努力,就一定会有所回报,即使是一碗面。
 

        责任编辑 杨帆
  •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 聚焦
  • 时政
  • 国内
  • 国际
公益广告被称为“社会文明的旗帜,国家理想的标杆”,它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 05024485 号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